中国地域辽阔,因地理位置的差异,分为南方和北方,生活习惯截然不同。如今的内蒙古地区在当时不属于中国,而是被称为“匈奴”。在秦汉时期,汉民族的对外战争主要就是对抗匈奴。内蒙古草原水草丰美,战马健壮,这是中原地区无法比拟的,造就了匈奴这个强大的游牧民族。
秦始皇为抵御匈奴强大的骑兵,不惜掏空国库修建长城。当时的建造条件有限,长城平均高度仅 3 米多,烽火台不到 5 米,工艺落后导致参差不齐。有人认为随便一个男人都能扒着墙头爬上来,更别说训练有素的士兵。但长城真的没用吗?显然不是。
汉朝和明朝都曾对长城进行加固,因为长城的主要作用并非拦截步兵,而是阻止骑兵大规模冲锋。别说是 3 米的城墙,哪怕是几十厘米的坎,都可能绊倒骑兵,一般的骑兵想要越过非常困难。一旦冲锋途中遇到这样的城墙,后面的骑兵极易引发踩踏事故。所以,骑兵若想通过长城,就必须先用步兵攻破,而长城上有守军和弓箭手,步兵攻打头顶 3 米多高的敌人,难度极大。这便是长城的重要作用,有了它,匈奴骑兵不能随意进出,即便长城被攻破,只要后续堵上缺口,就能关门打狗。
长城不仅在秦汉时期发挥作用,在后续王朝中也意义重大。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,不仅因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,实现中华民族大一统,还因修建长城,让中原政权稳定发展,免受匈奴袭扰。中原大地南下比北伐容易得多,大一统王朝中,除朱元璋北伐成功外,其他多是南下统一。北方游牧民族从未消停,汉朝的匈奴、唐朝的突厥、宋朝的契丹、明朝的女真等,都对中原政权虎视眈眈。所以,长城的作用毋庸置疑,对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和稳定有着积极作用。
然而,这看似只是中国自己的事,美国学者却称长城害惨了欧洲。2011 年,美国人类学家巴菲尔德说道:中国的万里长城害惨了欧洲。这看似毫无关联,实则与匈奴人密切相关。
草原环境恶劣,气候多变,中原的谷物难以种植,奶制品和肉类是草原人的主食。若遇灾年,匈奴人日子艰难,这也是他们觊觎中原的原因。而秦始皇修建的长城,使匈奴在中原政权稳定的情况下失去了征服能力。匈奴南下无望,东北是西伯利亚平原,大海在侧,只剩进攻欧洲这一条路。